随着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及绿色生产理念的深化,北京地区工业企业对环保清洗剂的采购需求逐年上升,但行业内 “水基 / 半水基”“可生物降解性” 等专业术语常因解释碎片化、表述不精准,导致企业在选型、使用中出现理解偏差。为帮助从业者及采购方准确把握产品核心特性,
作为深耕环保清洗剂多年的北京环保清洗剂厂家京润荷,我们以下从行业专业角度,对 4 个关键术语进行精准解读,助力更好理解产品特性。
一、水基清洗剂与半水基清洗剂
水基清洗剂以水为主要溶剂,辅以环保型表面活性剂、螯合剂等成分,具有 VOC 含量低、无燃点、气味温和的特点。根据 GB 38508-2020 标准,其 VOC 限值需≤50g/L。
半水基清洗剂则由水、低毒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兼具水基产品的环保性与溶剂型产品的强去污力,国标要求其 VOC 含量≤300g/L,适用于重油污清洗场景。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溶剂构成比例,进而决定了环保性与去污力的侧重方向。
展开剩余60%二、可生物降解性
可生物降解性指环保清洗剂使用后产生的废液,在微生物(细菌、真菌等)作用下,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及其他无害小分子物质的能力。
国家 HJ 585-2010《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工业清洗剂》明确规定,环保清洗剂的 28 天生物降解率需≥60%,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产品排放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衡量清洗剂环保属性的核心标准之一。
三、pH 值兼容性
pH 值是衡量清洗剂酸碱性的指标,范围为 0-14,pH=7 为中性,<7 为酸性,>7 为碱性。pH 值兼容性特指清洗剂的酸碱性与清洗对象(材质)之间的适配程度 —— 过酸或过碱的清洗剂会破坏材质表面结构。
不同材质适配的 pH 范围存在显著差异:钢、铁等黑色金属耐受度较高,适配 pH 8-10 的弱碱性环境;铝、锌等有色金属稳定性较差,需在 pH 6-8 的中性范围内使用,否则易出现表面发白、氧化腐蚀等问题。
四、腐蚀性
清洗剂的腐蚀性并非绝对概念,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温度、浓度、接触时间)对清洗材质产生损伤的程度,主要表现为金属材质变色、失光、锈蚀,或橡胶、塑料等非金属材质发胀、变硬、开裂。
行业通用的衡量标准为 SGS 材质兼容性测试:将待测试材质(如碳钢、紫铜、铝、丁腈橡胶等)浸泡于清洗剂中,在常温条件下放置 8 小时后,观察材质的外观、尺寸及物理性能变化,无明显异常即判定为 “无腐蚀性”。影响腐蚀性的核心因素包括材质特性(有色金属比黑色金属更易受腐蚀)、清洗剂浓度(浓度过高会加剧腐蚀风险)、接触时间(长时间浸泡易引发损伤)及温度(超过 60℃会降低材质耐腐蚀性)。
发布于:北京市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