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简介:钱武肃王37世孙。祖籍浙江诸暨,始迁祖为嵊州市竹溪村。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现任联合国世界数字经济组织数字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
钱汉东应邀为中华四大佛教名山题匾书联,为屈原故里、采石矶太白楼、东坡赤壁、陋室铭遗址、西施故里等700余处名胜古迹题匾书碑,为上海中共一大、四大会址惟一题匾者,被誉为当代文人书法家。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9年荣获诸暨市首届十大最美乡贤。
庆乐随笔,一城一炉一世界:龙山文化熏炉的文明密码——钱汉东“发现龙山文化熏炉”。
展开剩余90%一、文章主旨与立意
作者以一次田野考察为切口,由“陶罐”上的一排小洞引出“这可能是4500年前的熏炉”的大胆假设,进而把一件孤立的出土器物放进中华礼乐、祭祀、香事乃至文明史的大框架中,实现了三重“放大”:
1. 把器型放大为生活方式——先民已不满足于“吃饱”,而追求“嗅香”的精神享受;
2. 把年代放大为历史坐标——若确证为熏炉,可将中国熏香史提前1500年;
3. 把个人偶遇放大为文化记忆——一次私人的博物馆驻足,被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再发现。
全文看似“随笔”,实则暗合学术生产的完整链条:观察→假设→求证→定名→意义阐释,最终落脚于“先民的智慧让今人自惭形秽”的文化敬意,立意高古而谦逊。
二、结构安排与叙事节奏
1. 起——“朝圣”式入场
“己丑仲夏,骄阳似火”八字,时间、气候、情绪一并到位,为后文“酷热中忽闻幽香”埋下反衬式的诗意伏笔。
2. 承——铺陈背景
第二、三段用博物馆说明牌式的“硬核信息”迅速把读者拉到龙山文化现场:城子崖、吴金鼎、李济、蛋壳陶……资料密度大,却因动词“发现”“敲”“掂”等而保持叙事动感。
3. 转——悬疑与推理
从“陶罐”驻足开始,文章由说明转入侦探式叙事:
“罐何以有洞?”→“非实用器即熏炉”→“证据何在?”三次设问,读者被牵入“审器”现场。
4. 合——多学科互证
作者把“求证”写得像一场跨地域的“电话会议”:田继宝(田野)→刘凤君(大学)→徐苹芳(学会)→朱伯谦(古陶瓷),层层递进,既见学术规范,又呈随笔风度。
5.余韵——时空叠影
结尾重返城墙,一句“时光隧道顿时打开”,把读者从4500年前拉回当下,再从当下投射向未来,形成“螺旋式”的历史感知,余味苍凉。
三、语言特色
1. 考古报告与文学随笔的“双层语言”
作者随时在“科学数据”与“诗意想象”之间切换:
数据——“孔径0.2厘米,残存16孔,完整约20孔”;
诗意——“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掂之飘忽若无”。
二者并置,既满足专业读者的求证欲,也照顾普通读者的审美欲。
2. 动词精准,画面感强
“敲之铮铮有声”“冉冉上升”“香气飘向苍穹”,一连串动态短语让“静物”有了声响与气味,实现跨感官描写。
3. 适度“让位”引用
周谷城题字、徐苹芳电话问答、朱伯谦“这件事情很重要”,均用直接引语,既增强纪实性,又使多位专家口吻跃然纸上,避免“作者独白”的单调。
四、文化史意义
1. 填补空白——若熏炉身份坐实,中国熏香实物史将由商周向前推至龙山时代,可与良渚文化陶熏炉南北互证,完善“黄河—长江”双轴线的早期香事版图。
2. 方法示范——文章展示了一种“公众考古”写作范式:
田野观察+博物馆资源+学界网络+媒体写作,让“冷门”的史前遗址进入大众阅读视野。
3. 价值投射——作者反复使用“质量”“审美”“智慧”等词,把技术史问题转化为精神史问题,回应了当代人对“生活美学”与“文化根脉”的双重关切。
五、小结
钱汉东以记者加学者的双重身份,把一次“博物馆闲逛”写成跌宕起伏的“微型学术报告”,又始终保持了随笔的闲适与温度。文章最动人处,不在“提前1500年”的宏大结论,而在作者俯身细看一排0.2厘米小孔时的那份敬畏——
“先民的高超智慧和精巧手艺,常常使今人目瞪口呆。”
这份“目瞪口呆”,正是文化随笔最珍贵的“发现之光”。
发现龙山文化熏炉
钱汉东
己丑仲夏,骄阳似火。怀着朝圣之情,我来到山东章丘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考察。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是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遗址。
龙山文化是在中华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距今4100年至4900年。其最令世人瞩目的是,1928年我国考古学家吴金鼎在此处发现史前文化的遗存。在1930年至1931年间,以李济为首的中央研究院考古专家在此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5648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蛋壳陶高柄杯尤其让人称奇,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至今无法仿制,被世界各国专家鉴定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当时出土的部分精品今藏于台湾"故宫"。
考古学家对出土的陶器进行鉴定、研究后认为,龙山文化陶器胎质坚实,光洁发亮,颜色多为黑色和灰黑色,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完全不同于代表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器壁厚薄十分均匀,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源泉之一。
遗址博物馆建在济青路北,为土堡式建筑,建筑风格系仿照原始社会之土城。周谷城先生题写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8个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我与周谷老有过交往,他的长孙周纪平还是我的朋友,故见周谷老的题字格外亲切。在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长田继宝的陪同下,我参观展厅。各具形态的陶釜、陶鬶、圈足碗、杯子、磨盘、棒,造型独特,质朴典雅,古韵犹存。
有一个标明"陶罐"的器物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是如此精美、细腻、规整,我在那里伫立许久。陶罐通体磨光,腹部有两条线状弦纹,紧靠下弦纹有一圈凸起的弧形装饰条。最为独特的是,其肩部平行分布一圈小孔,孔径为0.2厘米,残存16个,根据小孔分布的规律,完整时应为20个左右。
陶罐高约9.5厘米,口沿直径约8.5厘米,"子母口沿"高出1厘米左右,应有器盖与之相配;腹径约11.8厘米,肩部直径约11厘米,底部直径约7.5厘米,壁厚约0.5厘米。陶罐残存一对足,足高约0.6厘米,两单足间隔1厘米,相对成半圆状,合成一足,按此设计,此器应该是6单足,然后两单足合成一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工艺制作难度非常大,稍有不当,六单足就会高低不平。
陶罐是贮藏食品之器,无需打洞,而且,以当时的工艺技术,要在陶器上打洞不是一件容之事。由此,我猜想这件器物应该不是普通的陶罐,而极有可能是龙山文化香熏炉。我写作《日照香炉》一书时,对香炉的起源作过研究,也见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熏炉。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旁田继宝馆长,他听后非常兴奋,激动地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陶罐'身上打洞应该是出于实际使用的需要,据此把它认定为香熏炉,也是符合逻辑推理的。"陶罐'出土地点就在旁边的城子崖遗址,属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左右。"热情的田继宝馆长为表示慎重,还专门开启展柜,亲自拍摄照片,为的是让读者能看清其面貌。
对古老器物作判断,不可贸然下结论,更不能草率从事。当年,我向上海博物馆老馆长汪庆正请教学问,他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证据在哪里?这迫使我认真思考,寻找能够说服自己和读者的证据。究竟是陶罐还是香熏炉?我随即赶往山东大学,与考古系教授、龙山文化研究权威刘凤君先生商讨,他认为这是有意义和有说服力的发现。回沪后,我立即去电北京,向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研究员求证,他详细询问了器物的型制等,特别问道器物的口沿是否微微凸起,有没有俗称的"子母口沿"。徐苹芳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也作出了积极肯定的答复,认为初步可以确认为早期的熏炉,这让我备受鼓舞。尔后,我又将自己的发现向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研究员汇报,他听了很兴奋,说这件事情很重要,它可以判断龙山文化先民生活的品质,你尽快将文章写出来,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香熏炉的发现,将熏炉的历史向前推了1500年,这具有重要意义。香熏同碗、瓢等普通生活之具有本质的不同,它反映了先民的精神生活,显示了先民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古代炉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焚香是官场活动的基本礼数;敬神祭祖,千古沿用;改善生活环境,除臭祛味,使人轻松愉快,还可提神醒脑。当时香草遍及中华大地,《诗经》里有许多芳草的记载,气候温暖的山东燃烟原料自然不会缺乏。据考证,西周先民升烟以祭天,称作"烟"或"烟祀"。烟雾缭绕,冉冉上升,香气飘向苍穹,祈求神灵护佑。以香烟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之来源。汉武帝对中国香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武帝为求长生,是神就敬,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此乃后话。其实,上海福泉山考古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竹节纹带盖陶熏炉。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是同时期的,都是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就更有趣了,南北呼应,相得益彰。
我站在龙山文化遗址的城子崖古城墙上,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工筑城的痕迹。时光隧道顿时打开,那时正处于中华的夏代,那尊黑陶熏炉,极其珍贵,见证了一段文明史。我由衷地崇敬龙山先民的高超智慧和精巧手艺,他们的创造激情常常使今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我们在先民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古老中华先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让后人永远为此骄傲。
2009年9月2日
感谢分享!
发布于:河北省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