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生命快走到尽头时,用微弱的声音问老婆:“过了30年,还会不会有人记得我呢?”到现在,这位为共和国造剑的英雄已经离开36年了,他的事迹真的应该让更多人了解。
故事得从毛主席回绝了赫鲁晓夫想在中国海域搞“联合舰队”和在中国土地上建“卡波电台”的提议讲起。毛主席态度坚决,这让赫鲁晓夫大为恼火,他嚷嚷道:“毛泽东不接受我们的核保护,那我们就啥也不帮他,让他和他的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
苏联这个“老大哥”突然变脸,不讲信用地撕毁了协议,一夜之间把所有派来帮忙的专家都撤走了,连同所有的设计图纸也一并带走。这让我们正在进行的200多个大项目都半途而废,国民经济也因此陷入了大麻烦。
离开的那些苏联专家里,肯定也有搞原子弹工程的。他们走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
没有苏联的支援,你们想造出原子弹,二十年恐怕都够呛。
要是我们不回去帮忙,那中国的那些设备可就成了一堆破烂铜铁了。
苏联专家撤走后,国际上传来一片嘲笑声:“这下好了,中国在原子弹方面怕是要落空了,说不定再也造不出来了;这对中国的核事业是个重创,他们最好还是早点把设备卖掉,不然全得变成破烂。”
1959年6月,对咱们中国人来说,心里头真是又难过又气愤,感觉像是被一片阴云给罩住了,这事儿全国老百姓都记得清清楚楚。为了铭记这个让人心痛的教训,也为了鼓舞咱们努力奋斗,国家把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定为59.6,领导人的这番心意,真是明明白白。
苏联反复无常,聂荣臻感慨道:靠别人终归不靠谱,心里不踏实,还是得指望咱们自家的科学家啊。
这天,宋任穷部长来到了核试验基地,让邓稼先叫上所有人集合。宋部长的脸绷得紧紧的,特别认真。他两手叉在腰上,站在高台上,大声喊道:
我今天来是给大伙儿加油打气的。如果有人想走,咱们也强留不住,随他们去吧;他们走了,咱们这儿还清静些,干事儿也更自在。造原子弹这事儿,全得靠咱们自己,得自力更生。有人骂咱们一无是处,笑话咱们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诅咒咱们只能卖破烂。我觉得他们这些话肯定会落空。咱们中国人从来不信邪,咱们得拿出民族的气概,造出咱自己的原子弹,让他们瞧瞧!
聊着聊着,宋部长转头问旁边的大学生道:
你读的是哪个专业的呀?
气流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学问,就是空气动力学。
行嘞,一生气就有了劲儿,有气就有力量嘛。加油干,造出个“争光弹”来,给那些瞧不起咱们的洋人瞧瞧,让他们瞅瞅中国人奋发图强是啥模样!
宋部长离开后,大家还是久久不愿走开。这里弥漫着悲伤又激动的气氛。
什么大哥大,简直就是明晃晃的骗子!大家气呼呼地嚷着。
没错,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却干些不忠不义的事儿。宋部长说得对,没他们咱们也能行,还能做得比他们更棒。以后的路虽然布满荆棘和挑战,但再大的困难也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为了造出那颗“争气弹”,我们愿意献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1960年夏天7月18号,那天我在北戴河。
李富春副总理跟毛主席仔细讲了讲苏联专家撤走后,咱们国家自己搞原子弹的情况。毛主席听完,很沉着地说:“咱得下狠心攻克这个高科技难关。赫鲁晓夫不给咱这项技术,倒是好事,要是给了,这恩情咱可还不起啊。”
【面对困境,中国的科学家能否挑起大梁?】
1960年7月28号,核工业部的二把手钱三强把邓稼先喊到了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跟他说:“你们那个理论研究室,得挑头负责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邓稼先,以前负责模仿苏联的原子弹,现在一下子就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领头人。他心里明白国家为啥选他干这活儿。只见他眼神坚毅,爽快地答应了。
以前,钱三强把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比作“龙头”里的“立方体”。他的意思就是说,要想造原子弹,得先有个理论设计方案,这就像建大楼前得先画好设计图一样。
但想搞清楚原子弹的图纸哪是那么简单的事?邓稼先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他必须带着大家勇闯这片未知的天地。
他们把钱副部长从法国带回来的几本书,像库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戴维斯的《中子传输原理》还有泽尔多维奇的《爆炸原理》,都拿了出来,一页一页地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这些书都是国外的原版,数量又少,但想要看的人却很多,这可怎么办呢?一开始,大家围坐一圈,轮流朗读,边读边翻译,一章接一章。接着,他们就在钢板上刻上蜡纸,再手工蘸油墨印刷,一直忙到深夜。不过,邓稼先后来发现这样太累了,怕年轻人身体受不了。于是,他就自己熬夜把书看完,然后再给大伙儿讲解。
大家被他简单几句话就说得活灵活现的表达给迷住了,但他那张日渐消瘦的脸又让人心里直犯嘀咕。正当大伙儿听得入迷的时候,讲台上突然没了动静。只见他直直地站在那儿,眼睛红红的,紧紧闭着,手里的粉笔从指缝里溜出来,“啪”一声掉地上碎了。他这才惊醒过来,揉揉眼,一脸不好意思地问大家:
哎,我是不是刚才打盹了呀?
你就小憩了一会儿。
“要多久呢?”
大概也就一分多钟的样子。
真不好意思,我继续往下说吧!
老邓,你得歇会儿了,别再往下说了。
我不是刚休息了一会儿吗?行,时间紧,咱们接着来。
他舒展了一下身子,接着在黑板上解那个最棘手的“轰炸方程”。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继续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
没过多久,很多在苏联留学的学生都回到了国内。教育部的头儿杨秀峰高兴地说:“苏联的专家团队走了,可咱们的学霸们回来了,他们都是‘铁打的’人才,回来得给咱祖国长脸啊!”
于是,一批批有才华的人才陆续投身到邓稼先带领的原子能领域,大家的爱国情怀又被激发了出来。同时,还有超过一百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突破难关”的团队,使得队伍越来越庞大,“原子知识普及班”还得继续开办。
邓稼先不仅要啃硬骨头算大账,还得当老师带新人,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大家都能想象。可就是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他和学生们建立起了非常特别又很深的感情。在生活上,他特别关心学生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学习上,他耐心地教导学生们。不管他走到哪里,身后总跟着一群学生,不停地和他聊着天。
邓稼先觉得,国家把这么多优秀人才交给他带,他们远离家乡,肩负着重要使命。他得全心全意地照顾好他们,一点都不能马虎。这批大学生真没让他白费心,他们脑子转得快,做事又稳重。浑身上下都是劲儿,就像他年轻时那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陈毅问邓稼先:你那个东西啥时候响哦,响了我这个外交部长的嗓门就更大喽】
凌晨3点钟。
聂帅的屋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很急的电话铃声。
“是周总理打来的电话。”
说要开个科学家会议,电话那头传来热情的声音。
过了两天,邓稼先和钱三强、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等这些有名的老物理学家们,一起步入了人民大会堂的一间小宴会厅。
这里没有摆放会议桌,摆的都是餐桌,周围围坐着许多科学界的知名人物。
“今天的会上都会讲些啥呀?”
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时,突然,热烈的掌声响起,原来是周总理和陈毅、聂荣臻两位元帅走了进来。周总理拉着钱学森和钱三强坐在自己旁边,接着聂荣臻元帅端起杯子说道:“大家辛苦了。为了表达谢意,总理让我们俩请大家来开个会,会议内容特别简单,就是:吃肉!”
结果,宴会厅里面传来了连连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但是,大家却一直都在犹豫,不肯开始吃饭。
“来,吃肉!”周总理先给钱学森和钱三强的碗里添上肉,然后又转到其他餐桌旁,招呼大家一起享用。他笑着说:“大伙儿都得吃肉,要吃得饱饱的,吃得好好的。吃肉对脑子好。”这次由周总理组织的“吃肉聚会”,在那个粮食紧缺的日子里显得格外特别。他用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展现了他对科学家们深深的关怀。
这时候,陈老总走到了邓稼先的座位旁边,邓稼先本来就有些害羞,一下子变得更紧张了,拿筷子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陈老总幽默地说:“老弟,你这手抖的,肉都要夹不住啦!”然后他又问邓稼先:“那个玩意儿,啥时候能炸响啊?”
邓稼先突然被问住了,一旁的王淦昌教授接过话说:“我们正在筹备进行低温爆炸试验呢。”
这时候,陈老总朝着周围的核科学家们抱了抱拳,笑着说:“太好了!我陈毅啊,全靠你们给我壮胆呢!只要你们能搞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我的腰板儿就更直了;要是那个玩意儿试验成功了,我这个外交部长说话就更有底气了!”
大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陈老总走到邓稼先身边,朝他伸出了手。邓稼先连忙紧紧握住了陈老总的手。
陈老总乐呵呵地说:“嘿,你这力气可真不小啊,平时不声不响的,原来藏着这么多劲儿呢!”
这次会议没过多久,中国在长城附近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冷试验。
啥是冷试验?从名字就能猜个大概,跟热核爆比起来,冷试验就是不用热核爆的那种试验。就像放烟花得用火,炸炸弹得用雷管,没这些就没法让它们响。那原子弹是怎么被引爆的呢?得靠足够多的中子。中子不够的话,原子弹造出来也只能是个哑炮。而这些中子,是靠普通炸药爆炸产生的。
1963年早春,北方还是白茫茫一片。冷试验的指挥部就建在了雄伟长城的旁边,他们挑中的试验场地,就是长城边上的一个峡谷。走进峡谷,满眼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和绿油油的松柏,景色特别迷人。听说这儿过去是打退敌人进攻的古战场,而现在,它变成了对付新敌人的试验地。邓稼先和他的伙伴们,硬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开出了一片有重大意义的冷试验场地。
说白了,邓稼先对原子弹的原理了如指掌。但原子弹的整体构造和具体裂变装置,对他来说却像是个未知的沙漠。看似无声无息,却藏着大爆炸的威胁;看似风平浪静,却暗含着致命的危险。这个危险一旦触发,就能轻易要人性命。美国核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曼哈顿”计划里记录过:两个半球凑近并接触,质量一到临界点,就会发生链式反应引发爆炸。
不过,这个关键点和相关数据,对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来说,都是顶级秘密。邓稼先了解到,有次美国核物理学家哈里·达格尼在做冷试验时,不小心碰了碰可裂变物质,结果立马引发了链式反应。就那么一眨眼的功夫,他的右手就被辐射给侵入了,子射线穿透了他的皮肉和五脏六腑。仅仅过了1个小时,他就痛苦地去世了。
邓稼先心里明白,在探索这条神秘道路的过程中,人类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却表现得非常沉着,毫无怨言地为了祖国和人民踏上了探寻的征程。
邓稼先带领的团队,是一群勇敢无畏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群默默奉献的英雄。邓稼先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羊。
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将军来到山洞探望大家,聂帅深情地讲道:“一个民族得有股子精神,一个国家也得有志气。在这儿,我看到了咱们民族的精神,也瞧见了国家的志气。”
这天,邓稼先自己动手来做轰爆试验,他亲自指导一位工程师接好电缆焊头。工程师因为心里紧张,手一直在抖。偏偏这时候,天气也不给力,刺骨的寒风从山口猛吹过来。邓稼先见状,赶紧把自己的军大衣扣子解开,用双手把衣襟撑开,给正在操作的工程师挡风,同时也给他加油打气。焊头接好后,接下来该装雷管了。邓稼先还是站在那儿没动,继续给工程师挡风,为他鼓劲。
等所有测试用的仪表都连接妥当,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警报,大家连忙迅速离开了现场。
“点火,开炸!”
邓稼先一声令下后,长城脚下的山洞里立刻响起了一声巨大的轰响。
这是一次非常关键的低温测试。它成功引爆,证明了邓稼先小组设计的理论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推开了核裂变的大门。
【告别双亲,惜别妻女,自此扎根青海湖畔,杳无音信】
冷试验顺利爆炸,这表明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又要默默无闻,到大西北去安心搞研究了。
出发之前,邓稼先赶紧跑到朗润园,去和两位老人说声再见。
邓稼先心里非常尊敬他的爸妈。在朗润园,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孝顺儿子。每次他回家看爸妈,都会带着孩子典典、平平在老人面前玩耍,让老人笑得合不拢嘴。然后,他会给爸爸揉揉腰腿,或者给妈妈捶捶背。以前啊,朗润园里没有暖气,房子又挨着湖边,屋里又湿又冷。所以每次睡觉前,他都会先脱下外套把被子暖热乎了,再让妈妈去睡。
典典和平平从小就知道,爸爸最听奶奶的了。有次,平平就问爸爸:“爸爸,家里你最听谁的啊?”
他答道:“我最听从党的指示。”
平平再次问道:“党是听谁指挥的呢?”
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他一下子不知道该说啥好。
这时候,平平歪着头说:“我跟你说啊,奶奶的话党最听了。”
一句话说完,老妈笑得嘴都合不上了,就连平时严肃的老爸也忍不住乐开了花。
今天,邓稼先回家了,但没带家人回来。他没有按老规矩一一汇报行程。眼里含着泪,他小声跟爸妈说,自己要去个很远的地儿。去哪儿、去多久都不能讲。爸妈听后都懂了。可孩子始终是妈的宝贝呀!妈妈心疼地说:
你就不能找个新话题研究研究吗?看看你,因为这个课题,家都不回了,人都瘦成啥样了,妈妈真的很心疼你啊!
妈,我新课题早就开始了。就是工作实在太忙,没法老回家看您和老爸。
说到这儿,他站起身,跟爸妈道了别,心里挺舍不得的,嘴里还不停地安慰他们说,一回北京就马上回来看他们。
【隐姓埋名,扎根于大西北】
邓稼先彻底消失了,妻子不晓得他去了啥地方,父母不清楚他在忙活啥,所有的朋友也都没了他的音讯。
没想到,他一心扑在了祖国的青海湖畔,在青海草原某个地方的核武器研究基地,继续研究原子弹。那里海拔超过3200米,一年到头平均气温都是零下4度,天气冷得要命,空气还稀薄。特别是冬天,又长又冷,风雪不断,在室内工作也得裹得严严实实的。到了晚上,好多年轻人都害怕钻进冷得像冰库一样的被窝。早上起床时,经常发现晚上呼出的热气碰到冷空气变成了霜,头发和被子都冻在了一块儿。不过,国家把核武器研究院建在这儿,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隐蔽,因为这儿几乎和外边隔绝,没人打扰。
这时候,中国正在使劲儿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到了最要紧的关头。为了瞧瞧已经弄出来的理论和那些试验结果靠不靠谱,1963年11月20日,在青海的高地上搞了个小型的聚合爆炸试验,这样一来,那些理论设计和试验结果就都被一块儿检验了一遍。
因为国家给了他们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明确时间,所以他们不能同时尝试多种方案了,得赶紧挑个合适的,把所有力气都使在这一个上,好快点出结果。这么做,风险和挑战肯定会大不少。
邓稼先是那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所以,他总是什么时候都冲在前面。有一次做实验,炸药爆炸出了问题,里面的核材料很快就漏了出来。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冲了上去,让其他人赶紧撤离,他自己留在最后指挥。结果,他不幸受到了核材料放射性的伤害。
邓稼先领头,让中国原子弹的总体计划成功通过了原理性测试,这标志着中国核试验的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即将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苏、英却处处为难】
中国成功做出原子弹原理试验的消息,让白宫里的人大吃一惊。1963年8月5日,美国、苏联和英国联手签了个条约,说是不准在大气层里搞核试验了。可中国和法国不买账,没签这个条约,这可把美国总统肯尼迪气坏了。到了11月,他打算在得克萨斯州发表个演讲,想给中国点颜色瞧瞧,还想用新的核威胁和恐吓手段,来拖慢中国研究核武器的脚步。
不过,人生无常,那个骄傲自大的肯尼迪,就是在这次出游的时候被暗杀死了。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刚从白宫秘书那儿拿到的第一份电报,是美国侦察机传来的紧急消息:说中国在青海高原上,正忙着赈灾的同时,也在搞原子装置试验的设备呢。
约翰逊看起来对这事儿不太在意。他把电报丢在一边,赶紧去忙他的就职讲话了。这位新上任的总统,跟他前一任一样,根本就不相信中国能那么快造出原子弹。
不过,中国人确实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快速前进。
1964年5月,咱们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青海高原上的原子城组装好啦。过了两个月左右,那些在“原子城”工作的科学家们,就开始陆续往新疆罗布泊的试验场集合了。
现在,邓稼先正悠闲地走在马兰镇的路上,看到好多科研人员都在为咱们国家第一颗“小太阳”升空而忙前忙后。新公路上车来车往,都是拉实验器材的大卡车;场地上,科研人员正一丝不苟地检查、测量刚卸下的设备;各级领导也在现场指挥、解决问题。往日安静的戈壁滩,现在热闹得不行。这一切,都让邓稼先心里充满了勇气和信心。他走进场地,抬头一看,高高的塔架上挂着十六个大字,特别显眼:严谨认真、考虑周全、稳妥牢靠、不出差错。
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国宝”。他差不多每天都要打来一次专线电话,叮嘱大家:“工作得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得多预演几遍,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都想周全。”
【什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即将爆炸,美、苏等世界各国又是什么反应?】
那时候,美国的卫星拍到的图片,清楚地告诉它的主人:“中国马上就要引爆第一颗原子弹了。”很快,美国国防部和联邦调查局就把一份详细的情报送到了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面前。
情报是这样说的:
一个神秘的车队沿着守卫严密的公路,向着核武器试验场地进发。地面上,成千上万顶军用帐篷密密麻麻,像雨后冒出来的蘑菇,排列得整整齐齐。坦克、榴弹炮、卡车一列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龙,准备测试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沙丘上,各种碉堡拔地而起。大戈壁滩上,高楼、砖房和其他建筑连成了一片,仿佛形成了一条繁华的长街。
沙漠中间,有座30米高的塔架矗立着,高空电焊作业,不时溅出一串串蓝色的火花,闪闪发光。
好多线索都显示,中国马上就要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了。
约翰逊瞅见这份报告,立马拿起了打给克林姆林宫的专用电话线。这条专为美苏两国在核危机时沟通的电话线,是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就开始使用的。
现在,美国政府忙得团团转,电话、电报、传真接连不断。约翰逊政府正想法设法弄个月牙形的包围圈,想给中国施压,好让咱们的第一颗原子弹还没出世就被拦住。
这时候,好多美国大兵往东南海峡那边赶,连第七舰队的核潜艇也来了,停在了咱们中国大陆海边。有个美国记者直接就说:“这么做就是为了能随时对中国丢厉害的核弹。”
赫鲁晓夫紧跟着美国,下令在中苏、中蒙边界上驻扎的上百万苏联军队进入战斗准备。这下子,苏联的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可忙坏了,情报传递个不停,一份又一份电报发到藏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里的洲际导弹部队;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中国的原子弹扼杀在萌芽状态。
当中国即将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传遍全球,各国的战略分析家们都听到了风声。这事儿让那些学者和专家们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重新思考世界战略格局即将迎来的大变局。
【罗布泊上空火光冲天,世界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1964年10月16日一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大厅里。
这时候,周总理正在设宴款待刚从亚、非、拉各国访问回来的东方歌舞团所有成员,还有那些国家的驻华大使们。周总理展现了他外交家特有的风度,在中外客人之间来回走动,不停地举杯敬酒,还不时说几句幽默的谚语和风趣的话,让大家体会到了东方文化的深厚和家一般的温暖。
站在周总理旁边的外交部长陈毅,比任何人都清楚周总理现在的心情。他心里明白,周总理正惦记着一件能让全世界都震动的大事,因为不一会儿,中国自己的第一朵蘑菇云就要升上天空,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
这时候,周总理抬起手腕瞧了瞧手表,然后扭头望向陈毅。陈毅马上给秘书使了个眼色,让他去电话间。秘书见状,赶紧进了装有直通核试验场电话的那屋子。他守在红色的电话机旁边,满心期待着那个让人激动的好消息。
这时候,罗布泊的地底指挥所里突然响起了一阵刺耳的警报,紧接着,大喇叭里开始播报起倒计时的数字:
十、九、八、七、六、四、三、二、一。
“点火!”
突然间,铁塔的顶端被熊熊火焰包围,一个鲜红的大火球慢慢升了起来,热气汹涌澎湃,不断翻滚,直逼天际。
没过多久,那片无垠的沙漠再次活跃起来,涌起了一朵鲜艳至极、美轮美奂的蘑菇云,那团燃烧的云朵翻滚着、伸展着、弥漫开来,形成了一座震撼人心的云峰......
高大的铁架子倒塌了,而一座永恒的纪念碑却矗立了起来。
那个当靶子的结实建筑起火了,坦克、装甲车和火炮被巨大的气浪卷走了,火车被掀了个底朝天,还熔化了不少,沙漠里的沙子石头都被烧成了五彩斑斓的玻璃状。所有这些,都只发生在几秒钟的时间里。
这是打仗的时候,也是新的开始,就像战争的一次小规模演习,同时也宣告着和平的强大力量。
邓稼先和他的伙伴们兴高采烈地跳着、跑着,一个接一个急着从地下指挥所里冲了出来。
当蘑菇云一下子冲上天时,人群激动坏了。大家大声喊着,蹦跳着,帽子、衣服都抛到了空中。他们互相搂着,一个劲儿地祝贺。这六年,整整六年,天天盼夜夜盼,现在全都体现在这朵蘑菇云上了。
这时候,邓稼先瞧见了大家兴奋的样子,还有眼角那一点点泪光。大家欢呼着向他道喜,他眼眶也有点儿红了。可他心里头却特别平静。这是经历了好多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之后才有的那份平静。对一个为国家打造武器的人来说,还有比现在看到的蘑菇云升起来更让人开心的吗?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个大宴会厅。
“叮铃铃......”电话终于响了起来。
这时候,周总理早就在电话旁边等了好久了,他赶紧拿起话筒。
我说,我叫周恩来。
“总理,我是张爱萍,跟您说一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啦!”将军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
行,我替党中央、国务院还有中央军委,向所有参与这次试验的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和工人们,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和最深的感谢!”说完,周总理感觉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他和陈毅对视一笑,随即拿起电话,拨通了毛主席的号码。
“头儿,告诉你个好消息,咱们的试验搞定啦!”
毛主席也非常兴奋,他把烟在烟灰缸里按灭,然后用幽默的语气对周总理说:“太好了,现在得给赫鲁晓夫发个一吨重的大奖章才行呢!”
没错,大伙儿都没忘,1959年6月那会儿,赫鲁晓夫不讲信用,把合同撕了,还把帮咱们的专家都撤回去了,这让毛主席和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不过,说来也怪,赫鲁晓夫这么一来,反倒是帮了我们大忙了。他硬是把咱们中国人逼得自己搞出了59.6争气弹。
不过,挺讽刺的是,赫鲁晓夫再也拿不到这枚奖章了。为啥呢?就在蘑菇云升起来的前一天,他被踢下了台。这事儿真让人琢磨。
在回试验基地的路上,邓稼先和伙伴们碰巧遇到了院党委书记。书记连忙把邓稼先拉上车,递给他一张机票,神色凝重地告诉他:“你妈妈情况很危险。”
第二天下午,邓稼先乘坐的飞机到了北京。一上车,他就急着问老婆:“咱妈现在咋样了?”
鹿希讲道:“妈妈在盼着你回去呢,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跟妈妈讲你这些年都在忙活啥,我们对你的事情一无所知,你得跟我们说一声啊......”
“希希,真的很抱歉,规定就是这样。”邓稼先满心歉意地讲道。
邓稼先讲的是真话。说到这事儿,邓颖超大姐可是有话说的:“在16号《人民日报》的号外出来前,她对这事儿几乎啥都不知道。她就是常看见晚上周总理在西花厅迎来送往一些科学家,但压根儿没想到他们是在忙原子弹的事儿呢!”
车直接开到医院,妈妈从沉睡中最后一次睁开眼,她一直苦苦盼着日思夜想的稼先回来啊!
妈妈的脸上瘦瘦的,她听见稼先儿的叫声,费了好大劲才睁开眼,嘴角轻轻动了一下,然后伸出一只手,紧紧抓着稼先的手,生怕他又走了。
妈妈的手瘦得只剩皮包骨,摸起来冷冰冰的。邓稼先连忙用自己宽大的手掌把妈妈的手包起来,想给妈妈传递点热量。
不一会儿,妈妈伸出手,哆哆嗦嗦地从枕头旁边拿出了那份《人民日报》的号外,声音颤抖地问:“稼儿,能跟我说一下吗?”
邓稼先跪在妈妈面前,又一次紧紧握住妈妈那双冷冰冰的手,哭着说:“妈妈,对,我们做到了!”
稼儿,你咋不早点跟妈妈说呢?
妈妈......邓稼先趴在床边,伤心地大哭起来。
妈妈轻轻摸着稼儿的脑袋,笑着闭上了眼睛。她心里充满了幸福,妈妈就这样睡着了。
这时候,邓稼先趴在妈妈床边,居然打起了呼噜,睡得可香了。
他真的是累坏了,疲惫不堪。可是,妈妈这一觉睡下去就再也没醒过来。她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稼先在沉睡中告别了妈妈。
赫鲁晓夫笑话我们说,他们啥也不给,还调侃咱们老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苏联的专家也放话,没了他们的援手,咱们二十年也别想造出原子弹。国际上还有人议论纷纷,说咱们到头来只能落下一堆破烂。可他们都忘了个关键,那就是咱们中国人民的那股子劲儿,咱们是百折不挠的。想当初,有毛主席带着咱们翻身当家做主,周总理也鼓励咱们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后来,又有像邓稼先这样的无数科学家,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畏艰难险阻,拼命干。
这就是咱们中国人民的骨气!
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