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上午,著名艺术家阎肃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庄严举行。前来送别这位艺术巨匠的亲朋好友们齐声朗诵他生前创作的诗篇:“就这样,你轻轻地离开了,那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啊,从哨所到军港,从雄鹰到蓝天……”这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大家对他的无限怀念与敬意。
在新中国文艺史上,“阎肃”这个名字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始终坚守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执着地为党和军队的文艺事业奋斗了整整65年,创作了超过一千首(部)精品佳作。他还参与策划了上百场重大文艺活动,积极歌颂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先进军事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样一位德艺双馨、深受尊敬的老艺术家,令人唏嘘的是,在他去世之后,却因一笔版权收益问题,妻子和儿子竟然闹上了法庭。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毕竟阎肃先生生前从未与妻子发生过争执,儿子又为何如此不孝,竟逼得母亲不得不诉诸法律?
展开剩余89%2016年2月12日凌晨3点07分,老艺术家阎肃结束了他辉煌而充实的一生。他的挽联上写着“丹心一片、热血一腔、正气凛然”十二个大字。阎肃留下了超过一千首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阎肃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他创作的《西游记》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深深烙印在80、90后一代人的记忆中。据儿子回忆,这首歌并非轻易完成,阎肃在写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时曾遭遇创作瓶颈,焦急地在家中来回踱步。
看到父亲焦虑的模样,儿子调侃道:“爸,你把家里的地毯都走出条路来了。”这句话突然点燃了阎肃的灵感,他想起了鲁迅《故乡》里的一句:“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他喃喃自语:“有了,有了!”随即写下了经典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谈及这首歌的创作,阎肃坦言:“若不是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写不出这首歌。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创作的。”尽管阎肃晚年享有盛誉,但在他成长的年代,选择成为作曲家是极具先锋意味的,这一决定也让他失去了初恋。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生于河北保定,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境虽不富裕却较为殷实。1937年战争爆发,为躲避战火,父母带着他和弟弟迁往重庆。然而刚安顿下来不久,日军的轰炸摧毁了他们所有的财产。父亲看着多年积蓄付诸东流,来不及哀伤,便带家人躲入嘉陵江畔的一所修道院。
这座修道院成为阎肃的启蒙之地。他对歌唱充满热爱,加入了唱诗班,每日吟唱圣歌,让他萌生了对歌唱艺术的深厚情感。授课老师原是一位秀才,教授他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担任大专文艺部副部长,积极参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暑期活动。他组织演出,表演相声,唱歌跳舞样样精通,才华横溢。
西南青年委员会正筹建青年艺术工作队,找到阎肃邀请他放弃学业,加入文工团。那个年代,大学文凭极难取得,而文工团前景不明,令人意外的是,阎肃毅然选择了文工团。他的同学们惊讶不已,甚至连初恋女友也因他这一决定分手,前往北京大学深造。
1950年9月,20岁的阎肃正式加入文工团,1953年文工团整编为空政文工团,他成了新兵。1959年,他被分配下连,成为一名负责擦拭飞机的新兵。那时,飞机极为稀罕,阎肃擦飞机比洗澡还认真。每当飞机翱翔蓝天,他便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的画面深深印在脑海。
夜晚,灵感涌现,阎肃写下了《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他说这歌词几乎一瞬间浮现,无需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他对祖国蓝天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期望,旋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爱国歌曲,阎肃由此声名鹊起。
他的才华引起了部队领导关注,渐渐从表演转向创作。领导还关心他的婚姻大事,因为他已接近30岁,仍是典型的大龄未婚青年。领导专门与他谈心,询问是否有心仪对象。阎肃沉默摇头,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精力顾及婚姻。
1951年,阎肃随文工团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期间父亲病逝,遗憾未能见上一面。父亲去世后,家庭陷入困境,阎肃成为“顶梁柱”,每月工资悉数寄回家,供养母亲和弟弟妹妹,从不奢侈自己。
因家庭负担,即使遇到喜欢的姑娘,他也选择隐藏感情,不愿拖累对方共同受苦,这在他心中是一种责任和担当。1960年,领导开始为他的未来担忧,认为才华横溢的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领导的好友林野主动牵线,介绍了他的外甥女李文辉,一位来自辽宁锦州的医生,比阎肃小七岁,品行端正。
当时通讯不便,阎肃通过书信附带军装照与李文辉通信。起初李文辉对穿军装的阎肃颇有好感,但见面后却大失所望。脱下军装后,阎肃个子不高,精神状态也不佳。李文辉出身豪门,见惯世面,难以接受这种形象。第一次见面后,她便告诉家人不愿继续交往。
林野不肯放弃,多次在李文辉面前夸赞阎肃才华和品质,最终李文辉勉强同意尝试交往。阎肃一年内写了百余封情书,李文辉渐被其才华和责任心打动,认为他是有志青年,虽然家境普通,但积极向上、富有担当。
1961年,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不久迎来女儿降生。婚后因工作分隔两地,一个在锦州,一个在北京,只有假期团聚。尽管聚少离多,他们感情却愈加深厚。1964年,《江姐》横空出世,将阎肃的创作推向新高峰,演出门票一票难求,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夫妻分居的生活直到1965年才结束,当年李文辉为阎肃生下儿子阎宇,并调往北京文艺单位工作。家庭逐渐稳定,阎肃本应迎来幸福时光,却遭遇创作权被剥夺的困境,家庭再次陷入风雨飘摇。
经过反复思考,阎肃曾向妻子提出离婚,但李文辉泪眼相劝:“既然结婚了,就要共同面对困难,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一家人。”在最艰难时刻,李文辉用坚强撑起家庭,这份不离不弃深深感动了阎肃,他发誓无论未来如何,妻子永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976年,阎肃重新获得创作权,许多经典作品接连问世,如《长城长》、《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使他成为国内知名作曲家和词作家。事业稳定后,阎肃成为一个常带笑容的好丈夫,从不与妻子争吵。由于弟弟妹妹生活仍然艰难,他经常暗中资助家人,李文辉对此心知肚明,也不反对。
有一次,妹妹向阎肃借钱买自行车,他悄悄寄了钱过去。几个月后,妹妹来还钱,阎肃吓得拉住她说:“别提这事了,要是嫂子知道了可要生气了。”他不愿因小事与妻子闹矛盾。
2016年,阎肃因病离世,享年86岁,妻子李文辉悲痛欲绝。阎肃生前留下1000多首歌曲及诸多文艺作品,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他的去世却引发家人间因财产纠纷的纷争,甚至对簿公堂。
李文辉为何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这还得从2014年说起。那年,阎肃的儿子因财产分配问题与家人产生矛盾,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暂停支付阎肃的著作权收益,要求双方协商解决。2014年至2018年间,著作权收益被停发四年,李文辉多次与儿子沟通无果,最终不得不诉诸法律,希望法院判决自己拥有三分之二的著作权收益,女儿占六分之一。
这起家庭纷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阎宇被起诉后态度强硬,表示:“我愿意依法分配。”此言一出,引发公众哗然,毕竟阎肃生前尊重妻子的事实众所周知,儿子反而为难母亲,遭到不少网友指责不孝。
李文辉本人并不愿与儿子反目,她一生节俭,儿子的做法令她伤心。随着舆论发酵,阎宇认识到错误,公开道歉,承认自己过失。随后,他找机会回家向母亲忏悔,母子和解,风波才得以平息。
丈夫离世后,李文辉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中,正如阎肃生前为她写下的《伴君行》:“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缘分早已注定,心海已相通。记得年年定情夜,香飘渺,月朦胧……”阎肃被誉为文艺战线的旗帜,60余年如一日攀登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活跃在第一线。回望他的一生,无论是创作还是为人,都诠释了“丹心一片、热血一腔、正气凛然”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
[2]. 《国宝级艺术家阎肃逝世6年,妻子和儿子对簿公堂,理由令人动容》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