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5年第三批共16起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涉及多种违法违规形式,如将购物店包装成景点误导游客、负团费接待及导游强迫购物等,这些案例均已得到相应处理。这一举措彰显了相关部门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维护游客权益的决心。(9月9日 《扬子晚报》)
旅游市场的强制消费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更对旅游市场的生态环境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旅游本是一场“诗与远方”的邂逅,是人们放松身心、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游客怀揣着对美好旅程的期待踏上行程,然而在旅行期间被导游等通过言语威胁、限制行程等手段,强迫游客购买高价商品,原本愉悦的旅行体验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更值得关注的是,强制消费行为破坏了旅游市场秩序,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那些依赖强制消费获取利润的不良商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挤压了正规旅行社和优质旅游服务提供者的生存空间。如果任由强制消费蔓延,旅游市场势必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2025年第三批16起旅游市场典型案例,再次将“强制消费”这一行业顽疾推至公众视野。从虚构“文旅补贴”诱骗游客,到导游以“不买不让走”胁迫消费;从“对赌模式”压缩游客行程,到把购物店伪装成景点误导行程……可以说,撕掉了强制消费的“画皮”。此举不仅对违法违规者形成威慑,警示从业者严守法律底线。同时,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借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防范强制消费陷阱。
彻底根治旅游市场的强制消费顽疾,还需多管齐下、同向发力。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提高违法成本,让强制消费行为无处遁形;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引导游客选择正规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旅游行业自身也应加强自律,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游客的信任和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有勇者心态,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不能以维护面子问题“护短”而“自毁长城”。
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每一位游客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不能让强制消费这一不良现象破坏旅游市场的良好生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旅游市场回归正轨,诗与远方的美好才能如约而至!(樊树林)
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